董漱华
自古以来,中国人就对美玉宠爱有加,仅仅从姓氏与命名方面来看,就足以见得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之情。诗词歌赋中也常有讴歌美玉的句子,有形容美貌的“书中自有颜如玉”、也有形容奢华的“钟鼓馔玉不足贵”、更有凸显坚贞品质的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”。由此可见玉器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,它影响着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与习俗,由此也可见玉文化的灿烂辉煌。
古诗有云:“雕琢复雕琢,片玉万黄金。”璞玉虽好,但能集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人”合一的灵气,才可称得上是美玉佳品,玉器雕工也会直接影响到玉器的品质与价格,所以璞玉配良工,才能更显玉器之美,玉器雕刻大师王翼川,正是这样一位“良工巧匠”。2013年,王翼川获得了“玉器百花奖优秀奖”,次年获得“玉器百花奖铜奖”和“2014首届中国玉石雕刻“九龙奖”银奖”。在玉器雕刻这条道路上,他从未停歇,手中的工具雕刻的是璞玉,而他本身也正是一块璞玉,在时间和经验的雕琢之下,变得愈发精致。如今,王翼川正经营着一家玉雕工作室。与玉器雕刻结缘的故事,还要从王翼川儿时讲起。和热爱玩闹的孩子不同,他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很强,在一次工艺美术展览上,王翼川伫立在一件玉雕作品前久久不肯离去,那件作品倒映在他的眼眸里,也刻在了他的脑海中,他深深地好奇着,究竟是什么样的工艺,才能将既脆弱又坚硬的玉石雕琢成这样一件艺术品。于是,成年后他便开始了玉石雕刻的探索之路。从基础的理论知识,到娴熟的雕刻技法,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,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。但玉石雕刻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,玉石雕刻不能单纯依靠技术与经验,还需要极高的审美鉴赏能力、设计能力,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。因此,他在磨炼技艺的同时,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。
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磨炼,王翼川对于玉器的雕琢已经驾轻就熟,在技艺上有了质的飞跃,对玉石的艺术创作也有了全新的理解,在设计之前,他不仅“观其表”,更会“赏其神”,每次的玉雕创作过程,更像是一次内心与玉石之间的对话,他从设计到打磨再到雕刻,每一步都充满着敬畏之心,因为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份作品,更是文化的传承。
普通人听到玉石雕刻,大概只能粗浅的理解为将玉石塑型,或是在玉石上雕刻某种图案,但是在工艺师的手中,玉石雕刻的种类之繁多,工艺之复杂,远超我们的想象。其中内雕是王翼川最得意的雕刻手法之一,也是最复杂的工艺之一,工艺师需要深入玉料内部雕出圆雕以及浮雕造型,一块玉料上要有两到三层的景物,这项技巧在业内也被成为绝活。王翼川在做内雕时,十分注重花鸟草木的形态,每一层景物都有栩栩如生之意。线条刻画得准确、流畅,作品常常透出逼真灵动之感觉。
作为我国的玉石雕刻大师,王翼川除了精进自身技术,更是力求创新。他在巧雕方面也颇有建树,所谓巧雕就是在不同玉料中分色雕刻,需要工艺师利用玉石的颜色、纹理是指融合到创作题材之中,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完美融合的艺术效果。王翼川对此表示,巧雕是玉石雕刻工艺中特有的表现形式,这种雕刻形式一定要让作品颜色分明,具有呼吸感,赋予作品一定的生命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王翼川除了创作出不少传神达意的优质玉雕作品外,也为中国的玉石雕刻行业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。这些年,王翼川声名远扬,业内美誉不断,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拜师求艺。为了传承技法,更为了弘扬中国玉文化,他对学生们倾其所有,兢兢业业。可以说,王翼川为中国玉石雕刻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为玉雕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对于中国人而言,玉雕不仅仅是美的具象化表现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伴随着现代玉石雕刻技术的发展,王翼川认为,玉石雕刻行业仍然需要在“传承中求发展”,体现文化与时代的特色,在传统中注入全新活力,进一步丰富玉文化创作的题材与手法。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,王翼川依旧能初心不改砥砺前行,为中国玉文化开创全新的篇章。